跳到主要內容

家鄉味 -- 麵包果

我的家鄉「花蓮」有種特別的食材「麵包果」,那是我從小吃到大的菜,屬於花東子女特有的家鄉味。

麵包果的樹非常高大,葉子也非常大,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底果實成熟,熟果大約有鳳梨大小,外觀看起來完全是菠蘿蜜的縮小版。

從兒時有記憶起, 家門前與門後就各長了一顆麵包樹, 聽父親說是他念初中時種的, 不知怎麼, 同時間種下的2棵樹, 門前的這棵就長得異常高大壯碩, 後門菜園旁的那棵卻老是乾瘦缺乏養分的像永遠結不了果般。
爸爸總開玩笑地說, 是因為從小有我這頑皮的小女孩, 常三不五時愛爬上門前的大樹玩耍, 跟樹說話, 樹有了責任與情感要照顧女孩, 因而努力讓自己益發茁壯...
不可否認, 童年時的我是真的相信樹會聽我說話的, 從念幼稚園起, 放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張小板凳在大麵包樹下寫字,摺紙, 也跟樹說話。等自己稍稍大了些, 更順勢爬上了樹緣, 坐在粗壯的樹幹上細細撫摸著大大圓圓的綠葉與樹對話, 總是窩在樹上被大人發現叱喝著危險時, 才又幽幽的順著樹幹溜下來...
父親跟鄰居笑著說, 家裡出了一隻愛爬樹的小猴子, 但兒時長得圓滾滾的我, 怎麼樣看都不像是動作敏捷的猴;現在回憶起, 倒覺得自己真的像是一隻老喜歡窩在樹上的無尾熊...
(不過鄉下的老人家長輩們大概不知道無尾熊是啥?= ='')

夏天來臨時, 父母親更索性將餐桌移到了樹下, 全家一起晚餐。
開花結果的季節來臨時, 採集麵包果更像是一場大陣仗, 左右鄰居全帶著工具麻袋聚集前來, 美其名是幫忙採集, 實而大家都冀盼著能分一些碩大的麵包果回去燉湯。父親從來不吝於分享, 總是將摘採下來的麵包果讓人隨意的拿, 貪心的人一拿就是裝滿整個麻袋扛回家, 看了父親的神情, 總無不悅, 他說:反正太多也吃不完, 家裡人多或愛吃的就讓他們多拿一些沒關係的。
家門前的大樹結出的果實異常碩大甜美, 是別處的麵包樹無可比的。難怪大家都喜歡來這摘, 從此刻起, 才更了解, 父親的神情顯出的是一種驕傲的滿足感。
與我對話的大樹, 不僅僅是我的好友, 更是我們全家人的至上驕傲。

回歸正題到有關於麵包果的營養價值與料理方式。

這次回花蓮聽說現在的麵包果已經有兩個品種,分別為蓬萊種:葉子比較圓,果實比較甜和鬆。在萊種:葉子比較長,果實沒有蓬萊種好吃。這兩個品種的果實在外觀上完全無法分辨。

花蓮農改場過去也曾研究後發現,麵包果富含天然保健的膳食纖維和多種營養素,每一百公克麵包果果實膳食纖維高達四十四點七克、粗纖維高達十七點四克、胡蘿蔔素高達一千八百八十六單位,並富含維生素B、E和抗氧化物質等營養成分, 而且熱量非常之低。

麵包果不可生食,想吃它可得費一番功夫,削果實前必須在刀上抹油,還要戴上手套或套上塑膠袋,以免果實流出的汁液黏在刀和手上難以清洗。

麵包果可炒也可煮湯,
大部份家庭都是拿來和小魚干一起煮湯,加點薑絲喝起來很清爽。
更講究一點的也可與排骨或柴魚
味噌或蛤蠣一起燉煮。
或著是與綠豆一起煮成甜湯也可。
麵包果耐煮不易糊爛, 反而是越久煮, 甜味會入到湯裡。
煮出來的湯除了喝湯吃果肉外,也可以將種子咬破吃裡面的果仁,果仁的味道有點像花生。如果一餐吃不完,放在冰箱等第2天拿出來直接吃冰冰涼涼的湯也不錯。

麵包果一詞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花蓮在地人都是跟著阿美族人稱它「巴姬露﹙音譯﹚」,這道美食也是跟著阿美族人學來的。

想吃麵包果嗎?好像沒聽過哪家餐廳或飯館有提供這道菜的,所以要自己買食材回家煮,其實食材也不太好找,在台北很難得會在菜攤上看見它, (可在夏季時請去花東的朋友帶回, 不過大概會很重..)

如果你能買得到麵包果,我教你煮法﹙記得下鍋前先通知我趕過去品嘗﹚,這可是我從小在廚房裏在媽媽身旁打轉學到的手藝,再說,我可是說的一嘴好菜。(哈~)

我帶了一包母親已幫我去了皮預先蒸熟了的冷凍麵包果(懶人專用包)來, 準備這週末給它端上大大~餐桌。
嘻嘻嘻.....(^_^*)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5度C冷藏液種(冰種)鮮奶吐司

每當紗里奈要回家前總想著該做些什麼胖胖給家中牙口不太好的親愛老爸,於是端午節回家時特地利用麵包機搭配冷藏液種(冰種)法來做了一顆吐司讓老爸當早餐(因為花蓮的家裡也只有製麵包機沒有烤箱^^''),採此種方式做出的吐司特色即是細綿綿超柔軟~

越式法國麵包(冷藏液種法)

越式法國麵包算起來,是由法國殖民越南之後所出現的變種版法國麵包^^ 由於越南的米比麵粉便宜許多,因此越南民眾添加米粉取代了部分麵粉,而作出了極具文化特色的越式法國麵包。